本文作者:admin

穿黑丝、露胸肌、谈擦边话题,嘴上科普实际带货的“网红医生”或涉嫌违法

admin 2024-09-25 15:18:03 36
穿黑丝、露胸肌、谈擦边话题,嘴上科普实际带货的“网红医生”或涉嫌违法摘要: ...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在线分享医学知识。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伪装医生、" 伪科普 "、带货卖课博取流量的行为,却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这些短视频账号常以两性话题等方式引流,有些 " 医生 " 出镜时,还偶尔穿着吊带裙、睡袍、紧身衣当 " 福利 "。博取流量的最终目的是推广药品,有的账号从 6 月至今,发布超过 60 条推荐药物的视频。

相似的封面、雷同的文案、推荐同类药物,部分短视频账号背后有 MCN 的身影,有的医生 IP 所在地与医院所在地相距甚远,甚至有医生 IP 显示在广东,本人认证的医院所在地却在辽宁。一家 MCN 机构工作人员称,其主要在短视频平台 " 帮医生做个人 IP 和账号的孵化 ",还可以帮医院或者医药厂家做药品的 " 商单投放 "。不过,他又做出提醒:" 别说医生背后有 MCN 机构,因为平台不允许。"

此前,对于医生直播带货这一新业态,各界有过争论。《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业内人士表示," 伪科普真带货 " 医生账号的存在,是 " 劣币驱逐良币 ",也不符合医生的职业道德。

露胸肌、穿黑丝、讲两性话题

有 " 网红医生 " 粉丝可达 200 万

" 脾虚兼肾虚,一个中成药,脾肾同补。很多药店都喜欢藏着不说,但是我们医生也都偷偷在用 ……"

" 分享一个中成药,从日常调理抓起。xx 益肾胶囊,可以帮助身体扶正固本、补肾健脾、活血通络。"

雷同的机位、相似的文案,视频里的 " 医生 " 先用两性健康话题吸引关注,最后表达真实目的:推广药品。有人将这类医生称为 " 演员医生 "。

视频里,男医生露胸肌、讲段子、谈 " 夫妻生活 ",女医生大胆开麦两性话题,发布大量 " 性知识 " 等私密话题内容。有些博主在出镜讲解时,除了身穿白大褂进行常规科普,还偶尔穿着吊带裙、睡袍、紧身衣当 " 福利 "。

据南 · 方都市报,9 月上旬,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随机选取 24 个相关账号调查发现,这批账号中,最高粉丝数可达 200 万,最低粉丝数也超过 10 万。24 名博主均通过视频平台认证,主页显示其真实名字、所在医院与岗位。

记者查询国家卫健委的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获悉,24 名博主中,平台认证为 "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张如骐 "、认证为 "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韩爱云 "、认证为 " 宁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高丽莉 "、认证为 " 山西省儿童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罗婧 " 的 4 个账号,查询结果显示 " 未查询到符合条件的医师 "。

记者向涉事医院求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表示,张如骐曾在医院骨科工作,后来调走了。韩爱云及高丽莉所在医院均确认了医生的存在,但是对于为何查不到执业注册信息,表示不知情。山西省儿童医院回复,该院没有名叫罗婧的医生。

记者注意到,8 月底,网红医生擦边引流带货的现象就曾被曝光。有的视频账号粉丝量百万以上,经常发布 " 足控 "" 少妇 " 等话题,时而穿 " 黑丝 " 出镜,被网友调侃为 " 黄医生 "。

嘴上是科普,实际是生意

" 你卖多少钱,我抽走一半 "

这些视频账号的心思并没有花在科普上,而是密集做推广。

其中,账号 " 生殖医学宋医生 " 拥有 90 多万粉丝,发出视频作品 500 多条,主要内容为两性健康以及性知识。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 6 月开始,其视频里频繁出现推荐药品的信息,160 多条视频中,推荐药物的就有 60 多条。还有一 " 皮肤科教授 " 在大号上进行科普,在小号卖货,种类繁多,包含维生素片、胶原蛋白饮料等保健品,也覆盖面霜、洗头水等日化产品。

记者对比发现,这些视频账号所推荐的药品比较相似,互有重叠。此外,这些药品名字具有唯一指向性,属于某一生产厂 " 独家有售 "。换言之,在互联网各个渠道和平台搜索该药名,最终都会指向某一指定厂家的产品。如此,表面上看,很多医生推荐时未提到具体药厂,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的引流方式。

" 我们的肠道里,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名认证为广东某三甲医院 " 神经康复科 " 的医生就食用益生菌的好处侃侃而谈。在其主页中,这名 " 神经康复领域 " 专家为某品牌的益生菌冻干粉带货。详情页面显示,标价为 59.9 元的产品销量已接近 3000 件。

穿上 " 医生 " 的 " 马甲 ",就能在科普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有利可图让一些博主降低底线," 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

据新 · 华视点," 医生给保健品带货的抽佣能达到 30% 到 60%。" 从事线上 " 达人 " 资源对接的王女士向记者透露," 维生素 C、叶酸这类产品最多,吃了对人没什么太大影响,又能获得可观提成。" 王女士说。

记者获取的一份某平台 " 健康科普领域 " 的 " 软文 " 报价单显示,在该平台上拥有 3 万以上粉丝量的 " 医生博主 " 每篇 " 软文 " 的费用是 1 万元。" 这类是不包含‘挂链’(直接放购买链接)的,如果要‘挂链’,销售需要跟博主分成。" 业内人士透露。

记者在某平台上联系了一名医美领域的博主,以带货保健品为由向其了解 " 抽佣 " 情况。" 你卖多少钱,我抽走一半。" 该博主告诉记者,50% 的 " 抽佣 " 比例并不保证销量," 卖一瓶,抽一瓶 "。沟通过程中,对于要带货的保健品本身的资质和功效,博主却只字不提。

"养生科普 " 文案 0.99 元可买 9500 份

背后 MCN 强调 " 争议出爆款 "

另一方面,平台的监管缺失,也为 " 造假 " 和 " 引流 " 留有空间。

当前,平台对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的标准不一。记者查询相关平台的认证要求后发现,一些平台需要医院出具在职在岗证明来验证医生的真实身份,一些平台仅需提供执业医师证就能获得认证,还有一些平台对药剂师、护士等身份的证明也予以认证。

除了认证标准不一以外,各大平台身份认证主要停留在医生的 " 硬资质 " 本身,对于其科普内容是否与执业领域 " 专业对口 " 并未做审核,一些 MCN 机构也得以借资质 " 粘贴 " 科普文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王西富表示,一些非本专业医生为了蹭流量带货,导致跨专业、跨科室的科普大行其道。" 有的 MCN 机构与医生合作是为了‘借身份’,利用医生的资质过平台认证关,账号的日常内容却是运营人员维护,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

受访专家指出,健康 " 伪科普 " 往往很难被认定为 " 谣言 ",处罚很难起到震慑效果。" 很多健康话题本身就有‘灵活解释’的空间,有的博主为了吸睛,刻意放大‘几率极低’的事件。"

而健康科普资源很容易获取。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记者仅花费 0.99 元就获取了 9500 份 " 体质养生科普文案 ",其中包括诸如 " 最快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 最快的瘦大腿的方法 " 等多个 " 实用 " 健康科普文案。

据南 · 方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医生账号会打上一个 " 大医精诚私享家 " 的标签。经查," 大医精诚私享家 " 系辽宁大医精诚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该商标注册分类涵盖饲料种籽、医药、食品、广告销售、医疗器械等。该公司成立于 2021 年,注册地址位于辽宁沈阳。今年 4 月 26 日,公司关联的 " 大医精诚集团 " 公众号称,当天联合其他公司、医院等召开了一场行业峰会,聚焦探讨 " 如何打造爆款医疗短视频内容 "。

上述公众号文章认为,通过对数据的精准分析,能够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调整视频内容,让它更符合大家的口味。" 无论是冷门科室还是广泛话题,都能通过数据的指引,找到引发观众兴趣的引爆点。" 此外,文章强调话题性与争议性并存,表示爆款视频往往围绕具有争论性的社会问题或敏感话题展开。" 这些话题能够引发观众的热烈讨论,让视频迅速传播开来。" 文章最后还贴出相关视频案例。记者注意到,这些视频以两性话题为主,标题吸睛,多数获得 10 万以上的点赞量。

该公司工作人员陈先生向记者表示,如果想孵化医疗类视频账号,有两种合作方案。他说,其中一个方案是在视频平台上帮医生做个人 IP 孵化," 我们之前成功案例的话,百十万粉丝的都有几个 "。他还表示,这类账号实际上是帮助医生建立被人记住并且信任的人设,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服务包括脚本、视频的剪辑,远程指导视频拍摄与代运营等,但 " 别说医生背后有 MCN 机构,因为平台不允许 "。

陈先生提到,另一个方案是在已有的医生账号中投放药物广告,不同账号不同报价," 药物可以在已有的账号上进行宣传,这个是属于商业变现的一种,商单投放的情况 "。对方提示,如果产品是独家的,就可以做线上投放。" 所有的反馈都会给到厂家,只需厂家把渠道控好即可。"

律师: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专家:应加强管理、监管

冒用医生身份或以医生身份进行 " 伪科普 " 的行为,不仅可能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严重损害医护群体的形象。

2023 年 2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今年 5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4 个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要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多位网红医生发布雷同视频文案,其背后或由同一家商业运营机构所操纵。朱巍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平台应对这类自媒体内容承担主体责任,对涉及违规的自媒体账号背后的商业机构进行处罚。此外,以虚假人设获取的网络流量难以持久。" 像医生、律师、金融、教育这些领域,其实是一个非常垂直的专业领域,在这些领域获取大家的关注和流量,必须依靠的是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不是去打造一个虚假的人设。虚假人设获取的流量,一定会因为违法违规或者是诚信等相关问题难以持久。"

上海君悦(杭州)律师事务所高兵律师认为,根据刑法、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在平台上冒充医生,进而宣传售卖保健品或药品,有可能构成诈骗罪或非法行医罪。执业医师在网上诊断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疾病,或推销与自己执业范围不符的药物,可能构成 " 超范围执业 ";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 " 医疗事故罪 "。

记者从福建、广东等地公立医院了解到,在职医生如需开设有平台身份认证的科普账号,需获得医院授权;为防止产生掮客行为,也禁止在职医生从事各类直播带货工作。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及证件的管理,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监管部门加强对虚假摆拍、宣传的监管力度,防范误导患者带来的社会风险。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建议,平台更多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技术手段识别 " 违规文案 "、拦截和屏蔽 " 伪科普 " 内容,维护健康科普的公益性和严谨性。

" 不要随意套用健康科普中的症状和诊断。身体出现不适时,应直接前往医院就诊。" 多位健康科普博主建议,应尽量关注经平台身份认证的博主,或观看经权威媒体核查证实的科普内容,切勿轻易购买伪 " 医生 " 在视频或直播中推销的保健药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