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admin 2024-11-09 软文合集列表 13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为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2024年11月8—9日,“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召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会议海报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成立的初衷在于,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不仅是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更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征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不可或缺甚至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相同的信念和志趣,我们共同发起并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我们本着平等、互助、协商的原则,共同策划并推出人文城市研究相关议题,共同举办学术征文和研讨,联合设置专栏或专题,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共同推动、推进相关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从而为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会议现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作主旨演讲。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欢迎辞。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以视频方式发表特别致辞。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开幕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权衡副部长讲话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在讲话中指出,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这为我们下一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上海城市文化魅力提供了指引。在上海研究中国城市,研究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有其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他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对本次大会的想法和期待:一是人文学科要发挥思想优势,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人文内涵和思想力量。二是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构建一个聚焦未来城市发展的研究共同体。三是人文城市研究要与人文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促进成果的落地转化与推广利用。希望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能从不同领域共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的问题,共同规划充满人文温度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王战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发表题为《城市更新如何诠释“美”“好》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特殊历史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此搭建棚屋,从而形成当时特殊的城市风貌。但这并非城市规划的初衷,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在追求“好”的过程中,心中应怀揣对“美”的向往。“美”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并形成城市更新的“上海范本”。上海的城市更新要体现中国特色,城乡一体是关键。上海拥有广阔的郊区,城市建设必须统筹考虑中心城区、郊区和周边地级市的关系,通过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除了国家特色、城市特点等宏观层面的把控,细处的地标建筑、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基调、建筑风格、文化符号、生态打造等更需要精细化设计与营造。在建筑风格上,上海既要传承老底子的历史记忆,也需与时俱进,挖掘并创新建筑的历史记忆,创造出既似曾相识又独具新意的城市风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王为松书记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如何总结既往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我们人文社科界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城市中国的浮现,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变革、社会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在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正在发挥着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次19家单位共同成立的“人文城市跨学科研究共同体”,能够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深入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林在勇书记致辞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必定也是城市的黄金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新时代使命,也必定深刻体现在现代城市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之中。“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正体现了上海政界、学界还有业界携手推进上海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的决心和努力,我们将依托这一共同体,积极参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中传承发展上海城市文脉,汇聚国内外学术智慧服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为奋力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贡献人文力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李欧梵教授线上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作线上特别致辞,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形象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紧密相连,“上海学”日益成为海内外城市研究的一门显学,在对上海进行探索与书写的过程中,作为城市的上海也在进行自我发现。用一种“半玩票、半旅游、半个人”的文体,以写故事的方式来发现上海,是人文城市研究方法论的一次大胆尝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任小文副主席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牌仪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熊月之,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思和,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喻阳,共同为“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牌;中共上海市委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上海文联副主席孙甘露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揭幕仪式

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分为两场。上半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思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发表主旨演讲。上半场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主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陈平原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演讲的主题为《如何谈论城市——以个人经验为例》,他将自己做城市研究的体会总结为三句话:作为学者,我们的责任是说出自己相信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至于能不能收获掌声或付诸实践,不在考虑之列。第二,只要用功,我们谈古代城市,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一旦涉及当下的中国城市,则很可能捉襟见肘。之所以采用两套笔墨,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思路:在与学界对话的专著之外,选择了“杂感”,也就选择了公民的立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责任。第三,理论上大家目标一致,都是希望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可实际上,百姓、商家、官员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城市建设应更多考虑市民的需求,把适合于居住以及本地民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陈思和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思和演讲的题目是《城市文化结构中的岗位意识》。他以自己的专著《从广场到岗位》切入,并结合“掏粪工人”的概念隐喻,探讨作为知识分子的“岗位”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人文建构的作用。现代化城市脱离了乡村,有了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在现代化城市中,岗位间的平等意识有实现的可能性。广场的指向意义是从局部到全局;而岗位的指向意义则是从全局到局部,所以,它是建立在社会层面,通过为社会人群服务进而达到“家国—天下”的情怀。人文精神的影响与专业的实施形成知识分子岗位的两大特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刘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的文化底蕴》。他指出,中国现在的城市同质化非常严重,北京、上海始终代表着中国一南一北极具特色的两大城市,并源于其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品格。现在很多城市,都被裹挟到网红打卡的潮流中,但是这对加强城市魅力、延展城市魅力的作用有待商榷。城市文化的领导者要思考什么是自身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蕴,怎样才能促进这种底蕴持续发展,让人真正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气息。城市的领导者和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只有坚守自己城市的底蕴,城市的发展才有其独特的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孙甘露副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文联主席孙甘露演讲的主题是《城市的秘密》。他从欧仁·苏的著作《巴黎的秘密》《人类的秘密》切入,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对《巴黎的秘密》做了精辟的分析,这意味着,一个“秘密”往往需要另一个“秘密”揭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城市中除了有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建造,也有日常生活中密而不察城市人的行为。因为秘密的关系产生了秘密的书写,这就需要在城市的日常中制造“空白”。越是一个秘密,留下的空白越多,就无法被人揭露。此外,他从《千里江山图》串联起了秘密的历史,从隐秘战线的斗争观察上海和关于上海的文学叙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陈恒副校长主持上半场主旨演讲

下半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陈建华,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沈湘平,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陆铭发表主旨演讲。《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主持下半场主旨演讲环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熊月之研究员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的演讲题目为《华洋混处与文明互鉴》,从近代上海的多元社会出发着重阐释了社会的多元特征与自发秩序、自发理性的关系。他指出,近代上海是华洋混处的移民社会,还是相当奇特的政治多元社会,因此,上海成为多元文化同在共处的奇特空间。人们的物质生活、行为方式、精神生活,有时只能靠社会的自发秩序与自发理性去判断与处理。他强调,建立在这种自发秩序与自发理性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具有灿烂前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陈建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陈建华的演讲题目是《“长程革命”与城市文学的未来》。他以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上海的研究为例,考察了城市文学未来的拓展和深入的方向问题。一是在全球讯息与价值流通的脉络里考察上海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晚清民初时期提供了什么文明经验。二是作为维多利亚制度与文化移植的东方样板,在政经制度、城市管制、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有何特点。外来观念、知识传播与生活方式造成怎样的影响。三是从照相、石印到电影,媒介技术在半殖民上海产生怎样的民族“想象共同体”。画报和小说有何形式上的变化?给城市与世界带来是什么观念变化。四是如何在华洋文化势力的消长中看待《申报》与《点石斋画报》《海上花列传》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黄旦教授发表演讲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的演讲主题是《桥与门:作为媒介的城市》。他着重分析了面临不同的媒介城市,我们该如何讨论城市的人文性这一问题。从齐美尔的“桥与门”出发,大众媒介就是架桥铺路,“有限与有限的连接”,促使城市既流动又高度集中,交通和通讯、电车和电话、报纸和广告、钢筋水泥建筑和电梯构成城市生态组织的首要因素。他指出,城市由媒介运作而造就,是媒介赋予其活力和形态。人、媒介、城市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契合,城市已经是媒介城市。他强调,媒介既构成城市,也形成理解城市的范式。主导性媒介的变更必定导致城市的形态、运转、控制等的演化。这为我们理解大众媒介(印刷)城市与数字城市,提供了一个考察视角。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陈恒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陈恒的演讲主题是《城市的兴衰始终是大分流的标志》,这一主题聚焦城市的发展与“大分流”的关系。他指出,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城市的周期性兴衰始终是“大分流”的标志与有力指标,经济的大分流、思想的大分流、观念的大分流、知识的大分流等等,无一例外。同时强调,这些分流反映了权力、知识、思想、财富和影响力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走向与趋势。城市体现了这些动态变化,它们相互之间的领先或落后,往往决定着周边地区和文明的命运。处于永恒变革中的城市,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也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未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沈湘平教授发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沈湘平的演讲题目是《“城市文明新形态需要智能,更需要智慧”》。他主要探讨城市文明新形态问题。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从一开始又与美好生活本质关联。第一,文明(civilization)一词诞生就与城市直接相关,而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从一开始又与美好生活本质关联。第二,中国正在成为人类现代文明及其城市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策源地。但是,目前中国的城市的“现代”程度和“美好”程度都还不足,还存在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平衡、城市治理与人民城市还不匹配、城市韧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城市文明新形态不仅要从人的存在体验的角度达致“美好”,而且必须是“智慧”的。在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城市之时,不能混淆智能与智慧,时下所说的智慧城市不过是智能城市。城市文明新形态需要智能,更需要智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陆铭教授发表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的演讲题目是《后工业化城市的空间治理》,他介绍了后工业化阶段,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方面的特征、问题与策略。他指出,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发展需要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的汇合,需要借助于人口规模、人口流量和人口密度来实现。因此,有大量的服务业就业和消费出现了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向心趋势”。相应地,城市需要在空间治理上,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分别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来建设活力、宜居且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他强调,特别需要通过增加中心城区的住房供应,包括公租房和廉租房,加强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强度,来促进服务业就业者的职住平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叶祝弟主编主持下半场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系《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倡议,并联合《当代文坛》《东南学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南方文坛》《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以上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等18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发起的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第一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检视、检讨中国人文城市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共同探讨在人文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推进和升华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会期一天半,共分为“城市中国”“文明互鉴”“褶子城市”“文学城市”“长程城市”“间性城市”“流动城市”“烟火城市”“晶体城市”“万象城市”10个主旨演讲单元。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文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30余家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从全球视野、历史文脉、理论瓶颈、现实问题等维度,共话“人文城市”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