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公安部近日公布了一起打击整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王先生因不堪长达数月的短信和电话骚扰,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那么,这些骚扰短信和电话的背后,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呢?警方调查发现,王先生之所以收到这些短信,是因为有人在网上下单付费,要求对王先生和他身边的人进行骚扰和辱骂。下单者和受害人是朋友关系,他们之前就认识,由于种种矛盾,所以说就有了一些仇恨。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这些网络暴力的背后,有一个长期活跃在电商平台上的犯罪团伙。团伙成员在接单后,对目标对象实施包括侮辱诽谤在内的多种网络暴力行为。有人因为现实矛盾而使用网络暴力,这是典型的 " 用魔法打败魔法 "。
当然,此事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不是下单者和受害人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一些网络暴力并非空穴来风是有组织有预谋不乏利益驱动的客观事实。后者或许还想告诉我们的是:网络暴力有时候也有 " 精准打击 " 的特性,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网络暴力,其的出现,可能是对现实之恶的迎合、配合。
最近的舆论场,网络暴力的沉渣有些泛起,还出现了两起比较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同样值得我们聚焦和审视。
一则是,浙江那位 " 烧伤妈妈 " 在复健阶段刷手机,看到留言区那些针对她的网络恶评后大哭,还表示不想治想把钱捐给需要的人。另一则是,在一部名叫《再见爱人 4》的综艺里,一位名叫麦琳的女嘉宾因为在节目里的种种表现被网友围攻,相关综艺的视频里,只要有麦琳出现,弹幕里就挤满了污言秽语。很多善良网友都看不下去了,并愤慨道:恶意好大,哪来这么大的恨意?
针对这两位女性的网络暴力,我们尚不清楚里面有多少是利益驱动的,又有多少是自发的恶意情绪宣泄与攻击。但如果有人是自发的,我们想问问那些围攻 " 烧伤妈妈 " 的人,将泼天的恶意对准一个刚刚遭受重大悲剧的可怜妈妈,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可能让这位妈妈心理最后一道防线 " 破防 ",这居心何在?难道都没有基本的同情心?
而对麦琳的舆论攻击,也到了 " 无底线羞辱 " 的程度,异化成了一种 " 网络审判 "。平心而论,她在节目里的言行,真到了得到这种对待的地步?这样的网络暴力,是往 " 人心 " 上扎刀子的猎巫狂欢。
人人都有讨厌他人表达不满的权利,但人人都没有辱骂网暴他人的资格。其中的边界感,有太多人把握不好。在网络上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可以不去看,为什么要 " 下场伤害 "。对于网络暴力,也别拿什么 " 集体无意识 " 来当挡箭牌,良知的失守才是症结,此外,算法的助推和平台的纵容,也在过程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让那些污秽言论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 " 台前 ",出现在世人视线中,不仅令我们匪夷所思,也放大着社会的矛盾与隔阂。种种原因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裹挟在流量和情绪的洪流之中,无法自拔,成为没有灵魂的迷失者,这难道是社会想要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舆论场,无论是谁、什么身份、什么原因,但凡获得了流量关注,成为社会焦点,似乎都难逃 " 翻车 " 的宿命," 被围攻 " 只是时间问题。今天把一个人捧得有多高,明天就会把这个人踩得有多狠,在 " 造神 " 与 " 毁神 " 在反复横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深陷其中的人,就好像沦为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或者说像是进入 " 审判绞肉机 " 一样,进去就得被扒层皮。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笑着囫囵个走出舆论场,留下的是深深的无力感。这极不正常,也暴露了网络生态的畸形与走偏。
网暴者是 " 恶源 ",也是 " 棋子 "。其中的迎合与裹挟,有人为因素,也有利益驱动,也不乏技术之恶的助推,导致后果是,打开了 " 潘多拉魔盒 ",善良被忽视,理性靠边站,戾气会泛滥,人性的弱点不断得以放大,也发展到了集体藐视道德和法律的程度,一个让任何人都无法幸免的 " 泥潭 " 正在形成,带来的是无差别的伤害。这些是我们看清的网络暴力的一些真相,虽不一定是全部真相,但足以让我们胆寒、高度警惕。
但愿有更多人能看清 " 网络暴力 " 的真相,因为只有这样," 改变 " 才可能发生。对于 " 网络暴力 " 的解法,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无论是个体、组织,还是平台、算法,都要补上 " 公共责任 " 和 " 社会伦理 " 这一课,懂得克己复礼的道理,约束自身,成全社会,并找回失去的恻隐心、同理心。实现这一点,最需要借助的是法治的力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己及人,反求诸己;尊重他人,也是给自己体面;守护他人,也是在保护自己;友善宽容、理性处事是为人的基本准则 ...... 现实生活中的常理,也适用于网络世界。将这些 " 好基因 " 导入到舆论场,也当是一切网络暴力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